“量化”——这个在外行眼中充满光环的高级词汇,常与数学、统计学和计算机高度绑定,代表着高端、前沿,甚至带着一丝神秘的黑科技色彩。另一方面,它也常被与“躺赚”、“暴富”的神话联系在一起。然而,现实真的如此美好吗?
坦率地说,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对普通人而言,确实不够友好。500毫秒才返回一次的不透明tick数据,让高频策略步履维艰;而趋势策略,又常因市场庄家高度控盘,导致信号指标剧烈波动、极不稳定。乍看之下,似乎处处是绝路。
但量化之路,真的就此断绝了吗?今天,我想结合自己在优宽量化的实盘经历,复盘几类代表性策略的运作情况。这既是对过往策略的总结,也是作为一名普通量化研究者的心路历程分享。希望能为有志于此的新手提供一些借鉴,也期待量化老手们能不吝赐教,分享你们的宝贵经验与洞见。在此先行谢过!
回顾那些“折戟沉沙”的策略:
动态网格策略(已停盘): 网格策略素有“金融界大杀器”之称。然而,在中国商品期货市场,其交割合约的特性是一把双刃剑。一旦遭遇强劲的单边趋势行情,静态网格极易“血本无归”。为此,我们精心设计了动态网格,并严格引入了止损平仓机制,选择了走势相对平稳的玉米期货作为主战场。初期策略表现尚可,确实捕获了部分利润。但好景不长,随着市场波动加剧,策略陷入了“频繁止损”的泥潭,最终不仅吞噬了前期盈利,更转为亏损。无奈之下,只得停盘。
双均线策略(已停盘): 双均线策略堪称经典中的经典,常被誉为“大巧不工”的代表。我们将其应用于波动性更大的原油期货进行测试。结果如何?“别说你还真别说,赚是真的赚,赔了还能赚”——它确实能在趋势中捕捉利润。“但是啊,赔是真的赔”——其最大的软肋暴露无遗:滞后性。信号往往在一波趋势行将结束时才“姗姗来迟”,令人扼腕叹息。面对这种“马后炮”式的尴尬,我们最终选择了停盘。
EMV策略(已停盘): 这个策略凝聚了我们大量的心血,堪称“精心研发”。我们针对多组品种进行了细致的参数调优,并融合了海龟交易法则的动态加仓与严格止损机制。回测曲线堪称“华丽”,让人信心倍增,迫不及待地上线实盘模拟。它果然不负众望,在2024年9月份“大杀四方”,100万本金一度创造了近50万的利润——老手们都知道,那个月份的市场确实非同寻常。然而,国庆节后市场风云突变,行情急转直下如同“过山车”,策略未能及时转向,最终“血亏23万”。惨痛的教训让我们不得不将其停盘。
剥头皮策略(已停盘): 此策略灵感源于外汇市场,旨在捕捉大趋势中的微小回调或顺势启动点进行快进快出。我们将风险管理置于首位,设定了动态止盈止损,并创新性地加入了持仓时间超时平仓机制,力求控制单笔损失。理想很丰满,但现实很骨感。在波动剧烈且滑点显著的商品期货市场,捕捉到的微小盈利(止盈)常常难以覆盖频繁止损和交易成本,“止盈还不够止损塞牙缝”成了最真实的写照。无奈,也只能停盘。
复盘至此,是否感到一片灰暗?
看到这些接连“阵亡”的策略,是否让你对期货量化心生悲观?但请别急着绝望!
市场永远在变,机会从未消失。正如您所言,在2025年,任何一项“无脑”的趋势策略应用于沪金品种,都可能让你赚得盆满钵满。 关键在于,我们能否识别并抓住这样的时机?
这段经历带给我的,是更深刻的认知:量化交易的核心,在于深刻理解市场的“局限性”。 正如古语所云:“圣人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”。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,我们的策略也不能是刻舟求剑的教条。
量化策略是一个永恒的课题。它要求我们不仅用头脑去计算,更要深切地进入这个市场,用发肤,去情绪感受这个市场的温度。市场永远在进化,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周期性。因此,我们也必须与时俱进,持续地审视、修改、优化我们的策略和参数。没有一劳永逸的“圣杯”,只有不断适应、迭代的生存智慧。
结语:
今天没有讲具体的策略代码,而是分享了入行以来的一些真实感悟与实战教训。市场无情,但也处处蕴藏机遇。量化之路道阻且长,唯有时刻保持敬畏、精进不休,方能在波谲云诡中觅得生机。
期待交流! 大家若有好的想法或经验,欢迎畅所欲言,共同探讨。如果大家感兴趣,下期我们可以聊聊目前正在实盘运行的四个策略,其中的挑战、调整与阶段性成果,故事或许会更加精彩!敬请期待。